不要瞎折腾孩子。大多数盲从报的那些辅导班,所选择的方向,其实都是费时费力,甚至起到磨灭天性的反作用。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学奥数,并不是每个孩子都爱弹钢琴,并不是人人都需要八个特长,很多不过是功利主义下的家长虚荣心和焦虑的驱使。
以父母的认知来看,我们给孩子绞尽脑汁挑选的“精英”路径,可能是一条毁灭之路。
因为世界发展得太快,远远超出了我们这代人的理解,也不再遵循过去四十年的路径。
我们如今看到的升学路径,已经骤然在发生变化,人口结构在变化,社会在变化,而教育体系、培养体系依然停留在十年前。
昨天写,国家的一些需求与个人利益虽然长期一致,但短期内其实是有矛盾的。
需要流水线出品工程师和资源有限下的个性培养本身就不可兼得。此前一波大学生扩招有为了解决国企改革的考虑,如今的双减也一样是配合国家战略,增加就业偏向职业,机会少了,更内卷了,效益边际已经递减到一个阈值。
无论再怎么折腾孩子,就算最后付出很多代价,上了清华北大,依然可能面临人生窘境,人生不幸。
一方面,康波周期下行趋势下,越来越卷,压力越来越大,高速发展红利不再,这并不是一个只靠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时代。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来到了一个临界点。
过去我们提人工智能,还停留在深蓝打败棋王卡斯帕罗夫,或者是语音对话时机械和迟钝的机器人,似乎机器人取代人脑的时代还仅存在电影里。
实际上,就像是荷花定律,荷花在最后一天开放速度会是前二十九天的总和,一天就填满半池的空白。
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能力,在人类不断的投入和训练下,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爆发的节点。
在这之前,没有人会去用这个。但,到了这个节点,所有人都会去使用,进一步促进AI的全面爆发和进化。
不必取笑Chat GPT当下的漏洞和幼稚,只需时日,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幸免受其影响。
全世界都会奋力抵挡一阵,然后不得已放弃。
更不要说孩子们,他们学的那些东西,不再是“毕业即失业”,而是边学变没用。
稍微敏感些的家长,现在就应该开始好好重新规划路径,能做些什么,有可能做些什么。
如果实在做不了什么,及时止损,享受家庭的幸福,给孩子一个美好回忆的童年,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中国教育是一种削足适履的模式,这是国情和资源分配模式决定的,标准化和制式化的要求未来将大部分由人工智能满足,那么,孩子们长大后,什么是自己的竞争力?
我想排在第一位的,将毫无疑问让位身体健康。
健壮的身体,一到两个半专业水平的体育爱好,是支撑精神幸福的最重要基石。
只有身体能支撑和延伸到的地方,精神才能到达。
战争和疫病是未来十年主旋律的大背景下,身体好的,喜欢运动的孩子不容易抑郁,也更适应生存。
所以初中前,体育应该作为每个孩子的必修课,去疯玩,去打打球,去组队,去强健自己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其次就是尽早接触计算机和网络。
倒不是要揠苗助长搞什么编程获奖升学,而是让她们理解这个世界,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各类软件。如果有可能,可以引导他们去更好接触数学、编程,不带功利考量的去创作。
学以致用,能熟练利用人工智能服务自己的兴趣爱好。
最后就是挖掘自己的独特天赋。
我一直相信,没有不行的孩子,只有不行的家长和老师。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只不过像石油,有的埋藏深,有的浅,需要家长耐心观察和发掘。
未来的世界,普通的知识性或结构性的东西,都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留给人类的自留地已经很窄了。
甚至像小说、绘画这种都被侵蚀。
但人类世界最重要的内核依然是人,你用什么吸引人,情感、精神、共情的这些东西,带有鲜明个人属性、风格、IP的东西,仍然有很好的空间。
特别是中国这种复杂人际社会关系,短期还不是人工智能能理解得了的。
通过挖掘孩子们的独特天赋,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内在驱动力,在人工智能时代,为自己找一个饭碗。
不至于学了一堆没用的东西,出校门发现自己就是个废物,那种心理落差和备受摧残,埋下一生不幸福的祸根。
快快乐乐的长大,能够基本成绩跟得上,无需冒尖或付出太多只为寻求主流价值观认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流,更容易心理健康的活下去。
不要乱折腾孩子,不意味着躺平,而是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站多高,孩子站在父母肩膀上,才可能看多远。
同时,不要乱折腾孩子,倒是可以多折腾下父母,自己先去改变自己,适应这个世界,再想着怎么言传身教改变孩子,可能效果会更好。
注:文章及图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