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比较冒险颠覆式的创新好,还是做平稳的微创新好,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企业家或者每一个企业的DNA,没有对错。但想要做颠覆式创新,一定要准备接受比别的企业多一百次两百次的失败,才有可能成,也有可能不成。”11月27日,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1WORLD)创始人、CEO李熠在由《财经》杂志、财经网和《财经智库》主办的“《财经》年会2022:预测与战略”上如是表示。
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1WORLD)创始人、CEO李熠
在他看来,中小企业一定是创新的主战场,因为他们有天然的动力,不创新就活不下去。随着资本市场和政府的一些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给到中小企业。创新在中小企业里面是主战场,大企业有天然的优势,钱多人多,但本身缺少动力,它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因为它已经把市场做到了垄断,不创新也可以活的挺好,反而有可能出现一些大中型企业会扼杀创新。
过去在企业的创新层面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中国政府也好,资本市场,也在积极改善,未来三年五年都是科技创新很黄金的时期。
他表示,整个科技的变革周期越来越快,所以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课程体系、研究的东西始终感觉跟市场差几年。“大学四年一个周期,我们四年已经在行业里面已经转了好多圈了,整个教育学术体系如果能把市场培养人才的转换效率提高一些,对企业就是最大的帮助。”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谢丽容):接下来请各位老师共同讨论一个问题,在你们眼中未来的技术是什么,下一个让我们觉得很激动的未来技术是什么,你们认为为什么。
李熠:希望构建一比一的真实世界,虽然听起来遥不可及,我们成为这其中一份子和很多从业人员一起做,每天想想都让人挺激动的,如果这样一个一比一的世界存在的话可以解决真实世界非常多的问题,不光是在里面游戏生活等。我个人对太空的探索很感兴趣,虽然我没有机会从事,如果我早几百年出生,会开一艘船出去,去探索海的另外一边可能是新大陆。现在也是一样,外太空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不管有没有机会从事,个人非常看好这些技术,它可能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空。
主持人(谢丽容):李熠,我们现在正在风口上,请你谈一谈怎么保证一家公司能站在风口上?
李熠:没有一家公司会一直站在风口上,刚才我听陈老师讲的特别有感触,就是要做创新,关于有远见、有韧性,对于个人或企业来说,要保持持续的创新,很多时候可能是每个人的基因,或者是一个企业的最根深蒂固的文化。拿我们自己来说,要做一些前沿的技术,其实会经历很多挫折,或者是很长一段时间你周边大多数的人都觉得你们想太多了,你们想太远了,远远还没有到成熟。
从我创新开始就一直是这样的,天生可能就比较乐观,明明知道会失败,明明知道可能会怎么怎么样,但你还是要试,还是愿意第一时间相信它可能会成功。说元宇宙今天来了,我们做了七年,跟虚拟现实相关,第一波低谷已经过去了,第二波低谷也过去了,已经第三波了。不管是第几波,最终是企业的团队有没有这样的热情,或者一种态度,你要持续愿意对它长期十年、二十年的下注,成了可能是运气,没有成也不要失望。
还有一种创新,也可以做微创新,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发展方式,做比较冒险颠覆式的创新好,还是做平稳的微创新好,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企业家或者每一个企业的DNA,没有对错。但想要做颠覆式创新,一定要准备接受比别的企业多一百次两百次的失败,才有可能成,也有可能不成。这是我的感受和看法。
主持人(谢丽容):李总,你们公司的技术非常新,在自研的时候可能人才会有很大的困扰,你们怎么看这件事情?
李熠:科研跟前面的创新是一脉相承的,你要真正颠覆式的创新或者有很大价值的创新,离不开科学的基础研究,而不是应用层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说,要承担科研的职责,分为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我看到现在的局面,中国正在改善,过去很现实,活都活不下来做什么创新,没有基础学科,你做不了。
现在资本市场的配置,不管是我们开了北交所,还有一级市场,更多钱愿意投给轻资产公司,给你试错,说白了就是投研发。我觉得中小企业一定是创新的主战场,因为他们有天然的动力,不创新就活不下去。随着资本市场和政府的一些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给到中小企业。创新在中小企业里面是主战场,大企业有天然的优势,钱多人多,但本身缺少动力,它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因为它已经把市场做到了垄断,不创新也可以活的挺好,反而有可能出现一些大中型企业会扼杀创新。
比如看到一些中小企业好了就收购,它担心被竞争掉,这时候政府也在干预,包括反垄断。
过去在企业的创新层面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中国政府也好,资本市场,也在积极改善,未来三年五年都是科技创新很黄金的时期。现在很多大学教授出来创业,技术好的很快能够融到资,用更冒险的精神做科研,总有一些人跑出来,跑出来创新就出来了。
主持人(谢丽容):你们对监管和学术界有没有一些呼吁?
李熠:说一下对学术界的期望,科技公司最核心的是人才,没有人才你所有的想法都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整个科技的变革周期越来越快,所以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课程体系、研究的东西始终感觉跟市场差几年,大学四年一个周期,我们四年已经在行业里面已经转了好多圈了,整个教育学术体系如果能把市场培养人才的转换效率提高一些,对企业就是最大的帮助,学生毕业我不用在企业里再培养他两年。